一維力傳感器設計用于測量單一方向(通常是軸向)的力。當它受到剪切力(即與設計測量方向垂直的側向力)時,會帶來一系列問題:
測量誤差: 這是最主要的問題。傳感器內部的應變片或敏感元件會受到非預期的應力,導致輸出信號偏離真實軸向力值。輸出的力值可能包含剪切力的分量,或者完全錯誤。
非線性: 剪切力的存在會使傳感器的輸入-輸出關系變得非線性,即使在軸向力變化時也是如此。
零點漂移: 施加或移除剪切力可能導致傳感器的零點輸出發生偏移。
降低靈敏度: 傳感器對軸向力的有效靈敏度可能會降低。
機械損壞風險: 持續或過大的剪切力可能超過傳感器的側向過載能力,導致內部結構(如應變片、粘合劑、彈性體)變形、疲勞甚至斷裂。
縮短壽命: 即使剪切力沒有立即造成損壞,長期作用也會加速傳感器的老化和失效。

如何處理一維測力傳感器上的剪切力?
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思路是:消除或最小化作用在傳感器上的剪切力,或者選擇能承受/測量剪切力的傳感器。
優化安裝和對齊:
精確對準: 確保傳感器的受力軸線與預期被測力的方向嚴格重合。使用精密加工的安裝塊、定位銷、激光對準儀等輔助工具進行精確安裝。
消除約束: 仔細檢查整個力傳遞路徑(從施力點到傳感器,再到支撐點)。確保傳感器只承受軸向力,其安裝方式不會引入側向約束。傳感器兩端可能需要使用能夠補償微小不對中的連接件。
使用柔性/補償連接件:
萬向節/球鉸: 在傳感器的一端或兩端安裝萬向節或球鉸鏈。這允許傳感器兩端在有限角度內自由轉動,從而釋放掉側向力或力矩,確保力只沿軸向傳遞。
浮動接頭/自對準墊片: 使用帶有球面或自由旋轉面的接頭或墊片,補償安裝面的不平整或微小角度偏差。
柔性連桿: 在某些應用中,在傳感器前使用一小段柔性桿(能彎曲但不能壓縮/拉伸)可以吸收側向位移。

改進機械結構設計:
增加導向: 在力傳遞路徑上,在靠近傳感器但不直接約束傳感器的位置增加精密直線軸承或滑軌。這些導向裝置承擔側向力,確保傳遞到傳感器上的力盡可能純軸向。關鍵點: 導向裝置的設計必須非常精確,避免引入摩擦力或額外的力矩。
降低摩擦: 確保所有滑動或轉動部件的摩擦極小,避免因摩擦阻力產生側向分力。
增強剛度: 提高施力機構和支撐結構的整體剛度,減少在受力下的變形,變形可能導致傳感器承受附加的側向力或彎矩。
選擇合適的傳感器:
選擇側向過載能力強的傳感器: 查閱傳感器規格書,選擇側向過載能力/側向力容限指標較高的型號。雖然這不能消除測量誤差,但可以降低損壞風險。
考慮多維力傳感器: 如果應用確實存在不可避免的、需要被測量的剪切力(或力矩),那么一維傳感器從根本上就不適用。此時應該選擇六維力傳感器或三維力傳感器(具體取決于需要測量的力/力矩分量)。多維傳感器專門設計用于測量多個方向上的力和力矩,并能解耦各個分量。

檢查和維護:
定期檢查: 定期檢查安裝是否松動、連接件是否磨損、導向裝置是否順暢,確保沒有新的不對中產生。
校準: 在安裝后以及定期進行校準。注意觀察在不同負載下,特別是當施力方向可能有微小變化時,傳感器的零點是否穩定,輸出是否線性。
總結處理步驟:
診斷確認: 首先確認問題確實由剪切力引起(如測量值不合理、安裝有明顯角度、拆下后傳感器有側向受力痕跡等)。
檢查安裝: 仔細檢查并重新調整傳感器安裝,確保嚴格對準。
引入補償機制: 在傳感器端部添加萬向節、球鉸或浮動接頭。
增加導向(謹慎): 如果需要且可行,在力鏈路上增加精密導向裝置來承擔側向力。
評估傳感器規格: 確認當前傳感器的側向過載能力是否足夠,如果不夠或問題嚴重,考慮更換側向過載能力更強的型號。
考慮升級傳感器類型: 如果剪切力本身就是需要測量的物理量,或者無法通過機械手段有效消除,則必須更換為多維力傳感器。
維護與校準: 實施定期檢查和校準計劃。
核心原則: 預防優于治療。 在設計和安裝階段就充分考慮剪切力的影響,并采取措施將其最小化或消除,是確保一維壓力傳感器準確、可靠、長壽命工作的關鍵。如果剪切力不可避免且重要,選擇正確的(多維)傳感器類型是根本解決方案。